湖北这个村,为啥在竹林里摆了280块石头?

2023-05-22 22:06:24 来源:长江云新闻

最近,长江云新闻记者来到

湖北省襄阳市的一个小村庄

蹲点调研“美好环境与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幸福生活共同缔造”试点情况

记者意外发现

在这座小村庄的一片竹林里

密密麻麻摆放着280块石头

这些石头从哪里来?

会不会像“巨石阵”一样

有着特殊寓意?

村民说,这些石头

代表着一股“神秘”力量

这激起了记者的好奇心,细问之下,村民却只说到饭点儿了,咱先去吃饭。按捺住迫切之心,记者跟着村民来到了村里的农家乐,一不小心又发现了这座小村庄的更多“稀奇事”。

第一件:餐饮、住宿、土特产统一定价

记者发现,村里农家乐的招牌菜炒鸡杂都是35元一份,而且村里每家餐馆都是一样菜单,价格也是一样。除了餐饮,这里的土特产,也做到了标准的统一定价。甚至还发现,村里的100多间民宿的价格也是统一价——158元一间。

做到如此统一是因为堰河村成立专业合作社,全村抱团发展、融资开发,建立起自己的“堰河香”品牌,将当地农特产品统一包装运营,退档升级。来了旅游团,由村里负责集中对接,轮流分到每户就餐、住宿。从服务到商品,制定出一套质量统一的标准化体系。

第二件:人人都做垃圾分类

在堰河村,上到八旬老人,下到十岁小孩,人人都做垃圾分类。

二十多年前,堰河村还是一个偏僻的山区传统农耕村,80%的面积都是山地,祖祖辈辈靠山吃山。村书记闵洪艳上任时,村级集体债务近20万元。这,在那个年代,是一笔天文数字。闵洪艳决心,要带堰河村走新路,拔穷根。

走“经济生态化、生态经济化”发展之路,是因为村里有山有水。但当时村民们的观念还停留在种地挣钱,卫生意识薄弱。闵洪艳认为,要发展,首先就得改观念。2003年,堰河村开始了一个大胆做法——搞垃圾分类,超前于当时的大部分城市。闵洪艳表示:“搞垃圾分类到底有什么好处,我把它想透了,还是那句话,到了一定程度了 ,生态要变得经济化了。”

也正是这件小事,成为堰河生态旅游之路的起点。一场垃圾革命,让名不见经传堰河村在全国一炮而红,大批游客慕名前来。

第三件:一张不一样的景区规划图

整洁的村容,也让小村庄在游客中得到了好口碑,成为发展绿色旅游的起点。有了人气,堰河村开始思考如何做好配套服务、收入又该怎么分配?这个问题的答案,就藏一张不太一样的景区规划图里。

堰河村将全村划为了景区,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委员祝勇介绍道:“别的景区划线它是一块的,我们景区整体跟我们堰河村的边界是一样的,不光是要管到我们旅游景点这一块,茶山、农庄我们都要去管,风险比较高一些 ,但是整个村都可以全部参与进来,每一家都是景区,每一家都可以做项目。”

不仅是地理空间,村里还把所有人以股民的身份纳入合作社,贫困户则是无偿配股,让村无闲户,户无闲人,人无闲事。目前,全村七成人从事旅游相关工作,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.5万元,每年递增的幅度在25%-30%之间。闵洪艳表示:“让他们参与,让他们受益,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,只有农民参与了,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,这个村才有生命力、才有活力、才可持续。”

第四件:办公室里找不到村干部

从封山育林,到搞旅游、定价格,全村一起摸索着来,人人参与、决策共谋。谈到人人参与,村里的老人告诉了记者,竹林里为什么会摆280个石头的答案。

原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委会副主任任安强介绍:“当年村里遇到大小事的时候,就在竹林里开会,这些石头都有来历的,一家一个石头,我们当时是280户,摆了280个石头,我们有啥说啥,有啥事都在这个地方商量,这个习惯我们一直保持到现在,现在我们条件好了,我们有会议室了,有大小会我们在会议室里开。”

堰河村委班子6个人,在本职工作之外,他们是导游、是客服、是服务员,忙的时候一人一天要接待三四个团队。每天在外跑,办公室常常空着,村里就把村委的一楼改成了游客服务中心,办公室放在角落。

在村口回望,记者猛然领悟了什么是村民说的“神秘”力量。

280块石头,就像是280个投票权,蕴含着“共同缔造”的深刻内涵。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效果共评、成果共享,这股“神秘”力量,让如今的堰河村蜕变为国家4A级景区,村集体资产过亿元,年综合旅游收入破2亿元。

这股力量还在向着更广处延展,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,共同打造“茶旅小镇”……

“我们”的力量,激荡起更宜居宜业的乡村新面貌。

(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旭珲 朱宇航 罗浩洋 甘泉 廖云翔 谷城台 襄阳台 )

关键词:

X 广告
公司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京津冀快递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  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